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一直都是时代的弄潮儿。改革开放30多年来,顺德人顺势敏为,把握机遇,解放思想,敢为人先,充分发挥政策、地缘和人文优势,在经济发展、城市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,如今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、环境优美、生活富裕、社会和谐、富有岭南水乡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新兴城市,是中国县域科学发展的排头兵。2010年,顺德锐意进取、开拓创新,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之都、品质生活之城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900亿元,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,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。
现代产业
顺德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。“顺德制造”享誉国内外,目前已形成家电、机械装备、电子信息、纺织服装、精细化工、家具、花卉、水产养殖等产业集群,被授予“中国家电之都”、“中国涂料之乡”、“中国燃气具之都”等22个国家级区域品牌,涌现出美的、格兰仕、海信科龙、碧桂园等一批知名企业,家电、家具、涂料等产值分别占全国行业的15%、10%、10%。与此同时,强大的制造业催生一系列专业市场的形成,乐从家具、钢铁、塑料三大专业市场享誉国内外,年交易额约700亿元,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、中国专业市场示范镇。开展质量强区系列工作,推进质量信用等级评价。
顺德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基地,也是各项标准诞生的摇篮。截至目前,顺德参与制订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90项,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个、中国名牌产品22个,省著名商标100件、省名牌产品112个,上市公司10家,控股上市公司3家。
敢为人先,让顺德人成为30年改革开放的弄潮儿。30年后,在科学发展观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,敏锐果敢的顺德人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,潜心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,大力推进以总部经济、新能源、现代服务业、产学研一体化为代表的现代高新产业,占领现代产业的制高点。
近年来,顺德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基地,出台“龙腾计划”,精心遴选首批300家扶持企业。45个项目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,11家企业入选广东省自主创新100强,美的集团销售产值突破1000亿元。美的总部大厦投入使用,罗浮宫家具总部大厦动工建设,总部企业累计达到21家。
其次,顺德集聚创新资源,启动建设中国南方智谷。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等10个科研项目签约入驻;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“顺德基地”落成。部省共建OLED产业基地落户顺德,彩虹OLED首批产品成功下线。圣大逆变器、梅塞尔工业气体等新能源项目签约落户。
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,顺德省区共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汇聚德国红点、日本喜多俊之、香港理工大学、清华大学A_ONE学研中心、嘉兰图、潜龙、青鸟、韩国GO2、顺领、六维等来自意大利、德国、日本、韩国和深圳、香港各地57家工业设计公司及设计大师,入园设计师超过600人。
为了加快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,顺德近年来大力培植光伏系统、光电显示(OLED)、新能源、环保装备、汽车制造、工业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新的价值链、产业链正在形成。
创立股权投资基金5只,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。成立广东顺德控股公司创新公有资产运营,金融、电子商务、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。新增四星级酒店3家,获评全国首个“中国美食名城”。开创区域合作新模式,与英德市政府共建广东顺德(英德)产业园,由顺德主导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,制定长效利益共享机制,为顺德家电、机械装备、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拓宽发展空间。
品质生活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顺德人秉承水之灵性,自古人文昌盛,文化底蕴深厚。这里是粤曲、粤剧的发源地之一,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千里驹、白驹荣、薛觉先、马师曾等均出自顺德,2007年顺德获评“中国曲艺之乡”。 顺德还是众多历史名人、贤才杰士的摇篮。北宋至清末出过状元四人,进士数百,还孕育了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黎简和画坛怪杰苏仁山,以及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等杰出人物。
顺德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,天下闻名。民间素有“食在广州,厨出凤城”之说,今日更享有“中国厨师之乡”美誉,每年一届的“岭南美食文化节”已成为本地品牌盛会之一。
顺德既有浓郁的水乡风情,又有城乡一体的都市特征。顺德坐拥秀丽的自然水乡风光,顺德还拥有清晖园、碧江金楼、西山庙、逢简水乡等古迹名胜,都是古代岭南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。
近年来,顺德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,建设生活舒适、环境优美、功能完善、市民具有幸福感的品质生活之城。出台《深化综合改革试验领跑全国县域发展行动纲要》,明确发展目标,凝聚发展共识。确立沿路沿河并举的发展思路,以建设德胜河一河两岸为示范,塑造高品质的都市核心区。强化交通连接,注重生态保育,糅合水乡风貌、岭南文化,打造十里滨河长廊。建设顺德新城德胜商务区,打造高品位的城市综合体。优化路网结构,广珠城际铁路、太澳高速二期、珠二环高速南环段、东新高速(顺德段)建成通车,碧桂路、佛陈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投入使用,实现各镇街15分钟上高速、30分钟互达,形成与珠三角各市及港澳1小时交通圈。
新图书馆、博物馆、公益性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投入使用,星级酒店、高档社区、大型商贸中心配套完善,城乡“绿心、绿道、绿网”建设初现成效,电力、供水、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太阳能光伏建筑示范工程陆续在公共建筑上投入使用,一座充满水乡风情和都市气派的宜居城市正在崛起。
顺德是一个富裕和谐的幸福家园。2010年,顺德以社会民生事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70%的大手笔,共建共享阳光城市幸福家园,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。社会保险、社会救助、社会福利、慈善救济互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。实施城乡养老一体化,新农保参保对象范围扩大至城乡居民,首创完全被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,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。推广“社区工作坊”、“农民创业园”、“大学生就业基地”等灵活多元的就业模式,积极开拓就业渠道。创建22个就业基地,解决1400多名困难人员就业问题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,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。稳步推进教师工资福利待遇“两相当”;推出“家庭病床”服务并纳入职工医保报销范围,为40万市民建立健康档案,实行门(急)诊病历一本通、医检结果互认、网上预约挂号等便民举措,逐年改进城乡居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,医疗保险覆盖全区户籍居民和3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。对全区顺德户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者津贴;推行现代社工制度,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区十个镇街,日间托养服务、社区义工组织、村居福利会等社区服务蓬勃发展,对低保和低保临界家庭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全程助学。
改革创新
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县(市)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,顺德多次担当改革探索重任,是全国最早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地区,引领了全国改革的潮流。早在80年代,率先创立经济发展的“顺德模式”,成为“广东四小虎”之首。90年代,率先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,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;特别是1992年,顺德针对当时“辉煌的成就,惊心的包袱”,全面推进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导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、以社会公共管理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延伸、以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为保障的综合配套改革,行政体制改革“拆庙搬神”、“革自己的命”,将党政机构大幅精简至原来的一半,建立起“一个决策中心,四位一体(党委、政府、人大、政协)”、党政领导交叉任职、统一分工的管理体制,政府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,产权制度改革“靓女先嫁”,千余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转制,率先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产权制度和服务型政府,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,为顺德18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下了重要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,顺德率先发展也率先遇到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率先遇到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,率先遇到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和挑战,发展的倒逼又一次把顺德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和历史关口,新一轮综合改革试验应运而生。
2009年9月,在继承、完善和提升1992年机构改革的基础上,顺德以转变政府职能、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,紧扣服务和效率这个主题,以“石破天惊”的大部制改革为突破口,全面启动综合改革试验。推进了区级党政机构改革,全面梳理41个党政群机构和部分双管单位职能,优化整合相同、相近和相关的职能,综合设置16个党政机构,形成职能配置科学合理、机构设置综合精干、权责明确清晰的党政组织架构。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。通过调整机构、下放权限、完善机制等具体措施,进一步理顺区、镇(街道)关系,增强了镇(街道)活力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。推动服务重心下移,将3197项行政管理事项下放给镇(街道),设立镇级行政服务中心,在全区村(社区)设立行政服务站,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服务网络。探索培育社会中介组织,极大地方便市民办事。
积极探索省直管县体制下县域公共治理新模式。省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9月29日通过决定,从法律层面赋予顺德地级市管理权限。2011年1月底,省委、省政府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顺德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》,确定顺德为省直管县试点,明确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,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,提出进一步支持顺德完善和深化改革的意见。顺德肩负重任,深入探索行之有效的干部激励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,将改革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,力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、农村管理体制改革、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在全省、全国率先取得突破。
展望未来,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再燃改革创新激情,踌躇满志,提出内涵发展、和谐共建、人文先行三大战略目标,致力于在发展中转方式,在改革中谋创新,在转型中惠民生,让城市更美好、生活更幸福。